陵水发挥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人才集聚效应 优化产业布局

来源:海南日报9月13日第六版 发布日期:2023-09-15 16:38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分享到:
微信
X

俯瞰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一期起步区。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近日,试验区气膜体育馆内,大学生志愿者为新生答疑解惑。(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欢迎新同学,新生从这里进入,人才从这里走出。"

近日,在海南环岛高铁陵水站出站口、陵水黎族自治县文黎大道沿途、教育园区等地,布置的迎新牌氛围感十足。随着2023年秋季学期的开启,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迎来入驻高校2023级本科新生报到,总人数约2000人,朝气蓬勃的学子们让这里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试验区是推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唯一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核心使命的教育园区,“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名片正越擦越亮。这座拔节生长的教育开放之城,将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转化的新高地,对于正处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陵水来说意义非凡。陵水以试验区作为经济“新三样”之一,以人才为支撑,蓄产业之能,聚焦教育服务和数字经济两大产业,推动教科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学在海南=留学国外   

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试验区依水而建的滨海体育场犹如一抹蓝色丝带,与碧海蓝天相辉映,绝佳海滨风光尽收眼底。坐拥“三山两水”,规划面积12.72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地处北纬18度这一“黄金纬度”区域,坐落在陵水东南部的黎安半岛,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禀赋优越,人文底蕴丰富。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这片沃土不做商业开发,不搞旅游项目,而是用来办国际教育,足以见得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决心,以及陵水对于试验区建设的重视。2020年6月3日,试验区挂牌设立,承担着中国教育开放发展的新标杆、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中外教育交流互鉴的集中展示窗口、承接国际教育消费回流的重要平台的重任。园区规划2035年将发展到3万人的办学规模,2025年学生规模将达到1万人。利用独特的教育开放政策优势,试验区全力服务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让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实现“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愿景。尽管入学时间不算长,但不少海南“留”学生在试验区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元交融、活力四射的国际教育园区。这要源于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各入驻高校共享图书馆、教学楼、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又根据自身学校文化和学科需要,配建专享学院楼。“物理空间的‘大共享’ 打破了学校、学院、专业之间的界限,给各学科学生提供了共同交流和进行思想碰撞的平台和空间,各入驻办学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需求和学科特点开设课程。”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袁松阳说。当前,各入驻办学机构在试验区逐步协同探索中外互鉴、文理互通、学科互融、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管理共商的“五互一共”办学理念落地实施。学生能在试验区感受到校园无围墙、教室无壁垒、学术无边界的教育场景和氛围。国际学分银行、国际大师课程班、共享课程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负责执行试验区国际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的国际联合学院联合多所高校搭建了共享平台,并为园区学生提供可以共享的通识课、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实习机会,推动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多学科融合、中外互鉴的一流国际教育体系。“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一起举办活动、共享优质学术资源,获取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知识和视野。”这是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学生苗成丞就读的第二年,他和同学们切身感受着园区教育的开放氛围,并且在外校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流高校、一流学科   

对接自贸港发展需求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这个开学季里,试验区迎来2023年秋季学期新生,他们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等。据统计,本学期试验区师生总人数约2000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试验区坚持以此作为引进院校的标准,截至目前,试验区已签约国内高校10所,合作外方高校12所。“留学海南”能够享受到的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学子集聚于此,而“教育+”带来的人才集聚、产教融合优势,同样为陵水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机遇和扎实的人才支撑。当前,陵水对标自贸港四大主导产业,以海南海底数据中心、国际海缆登陆岸站、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经济“新三样”, 培育以数据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填补产业布局版图的空白。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但陵水高新技术产业较少,难以吸引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产业结构不完整与人才素质不高相互制约。拥有高校人才、资源集聚效应的试验区,能够成为“破题口”。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试验区的使命。试验区将学科专业与海南自贸港发展实现对接,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试验区各入驻高校开设的专业可以窥见,这里的学科建设聚焦产业战略需求,更富有自贸港“气息”。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开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应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开设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服务海南金融、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开设休闲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海南优势资源……这些高校招生方案中的专业,都与自贸港息息相关,同样也是陵水布局产业的着力点。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海南正成为国内高校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大窗口,海南的办学工作也受到高校本部的高度重视。“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是中传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将立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力争通过海南的优质平台‘反哺’本部高质量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副院长许天缘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充分利用好自贸港数据跨境流动的有利条件,加快规划建设数据中心,设立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试验区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教育的新要求,紧扣国家战略和海南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国际化和开放型特色,打造“1+3+N”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1”指基础学科群,包括数理化、文史哲等理科学科和人文基础学科。“3”指三个应用学科群,包括文化旅游学科群、信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学科群、生态环境学科群,以上都是基于海南的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布局。“N”是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逐步发展的其他特色学科,如数字传媒、数字设计、金融科技等。

教育服务+数字经济   

探索教科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试验区呈‘人’字型布局,‘一撇’部分是一期开发范围,5.81平方公里,主要办国际教育,可容纳3万人规模;‘一捺’部分是二期,为园区的产教融合发展区,主要依托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智力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在2023陵水全球招商大会上,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临平从园区成立背景、区位优势、战略定位、产业发展、招商方向等多个方面向与会来宾作园区招商推介。

不久后,试验区招商推介会召开,省教育厅、试验区聚焦教产融合、人才培养、“智慧园区”建设、科研创新等领域,与高校及企业集体签署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主动出击招商,为产业发展引来活水。

试验区以教育为基底,逐步打造国际教育引领科技研发、科技研发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教育科研三轮驱动的格局,推动形成产业共同体,为科研机构和产业输送人才。

高校集聚效应,孕育着多元产业发展的机遇。在2023年陵水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该县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和精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

现代服务类产业方面,依托教育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为试验区内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具有引领性、人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服务,满足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多样化国际教育需求。

教产融合类方面,围绕入驻高校其相关优势专业,对应产业企业进入后,能够加强人才输送,增强校企互动,促进产研转化,助力自贸港建设,为试验区带来更高层次的产业价值。

其中,数字经济是产业聚焦点。依托在高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布局的优势,试验区能够通过技术和产业相融合的模式,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这也是陵水布局数据产业的“底气”所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的相关企业,均可作为优先引入试验区的方向。

“结合陵水海归小镇、清水湾信息产业园的人才需求,试验区推动学生走进产业园区实习实训,‘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而实现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协同发展。”陵水县委书记、试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吴海峰说。

筑好巢,方能引凤来。这里不仅有试验区二期产城融合用地,还有黎安(海风小镇)片区、清水湾信息产业园,产业承载空间充足。除了自贸港“三税六制”等政策优势外,陵水还在县级层面出台了多项鼓励类和奖励类政策措施,并在政策强兑现、快兑现上下足功夫。在要素保障方面,陵水设立产业扶持基金,为项目预留用地,并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未来,试验区将不断健全国际教育创新制度体系,继续引进高水平大学在试验区办学,扩大已入驻高校办学规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面实现“教、科、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附件:
网站导航>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营商环境建设局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83381301(网站维护电话)

琼公网安备469028020001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80005  琼ICP备0500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