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毒品真相44:同伴压力机智应对

来源:海南禁毒新媒体 发布日期:2023-05-17 10:00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分享到:
微信
X

在上次,我们谈论过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那就是如何有效地说出“不”,这种能力的养成,来自于日常的点滴积累。我们发现,当面对某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时,说“不”往往会变得更加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学校来融入社会生活,而同学、朋友往往成为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面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或提议,我们似乎很难回绝,因为我们总想和他们保持一致。这种害怕因不能与群体保持一致而难以提出或坚持个人不同主张的感受,我们把它称为“同伴压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压力,并分享一些机智应对的方法。

“同伴压力”这一概念最初源自社会心理学,是指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肯定,为了避免被排斥,于是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里的同伴包括你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如同学、舍友等,也包括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他人。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无论个体对所处群体的感受如何,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都无法避免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也就是说,同伴压力可能会贯穿我们的一生,而大学生处于完成社会化的关键进程,较之于生活阅历丰富、情感稳定的中老人,更加看重自己在群体当中的地位和与其他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因此更加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禁毒学的已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滥用毒品都是迫于“同伴压力”,在朋友的带动、教唆下尝试的“第一口”;而很多毒品滥用者反复滥用、难以彻底解除毒瘾的原因,也在于一旦回到此前“圈子”,受到“毒友”蛊惑就禁不住侥幸地“再来一口”。事实上,大多数毒品滥用者并非是在毒品犯罪人的直接唆使下沾染毒品的,而是通过较为“亲近”的朋友而染上毒瘾。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富特·怀特通过对波士顿北区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发现青少年容易形成“帮派”。在帮派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稳定而且相互忠诚,有着“非常高的社会相互作用率”,成员之间会形成某种“相互义务”,彼此关照、帮忙、模仿,形成强大的“帮”内凝聚力,因而,一旦“帮”内成员存在某种偏差行为,成员之间往往基于彼此的“相互义务”而相互提供帮助。用毒品滥用者的话来说,这种“帮助”有可能就是“分享”毒品滥用所产生的“快感”,从而诱使其他成员加入毒品滥用的行列;也可能是出于彼此行为认同的义务,用毒品滥用行为证明对同伴的忠诚;再有就是成员彼此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互惠”行为,一种可以让彼此从中获取“巅峰快感”与“集体安全感”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帮”内成员容易出现互相鼓励滥用毒品的现象。

我们说一个具体的例子,小娜曾经是师长、同学眼中的乖乖女,多才多艺、乐观开朗。一年前,她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梦寐以求大学。可是学校与家乡相隔千里,少了父母的陪伴和熟悉的朋友,难免有时会感到孤独,不过她很快就找到了排解乡愁的办法。她加入一个“动漫社团”,社团里有很多朋友和她一样从小就喜欢画动漫,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家很容易就走得很近。一天,社团活动结束后,小娜和朋友们到一家酒吧聚会。其间,有一个朋友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些香味浓郁的红色药丸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她说服用了这些药丸可以创作出表现力极强的作品,而且即使长时间创作也不会感到疲倦。在她的劝说下,好几个朋友陆续接过了那些小药丸。小娜心里明显感觉到这些药丸可能有问题,可是她担心如果自己不和他们保持行动一致,就会被朋友们取笑胆小怕事、古板老土,万一他们瞧不起自己,那就没有朋友了……最终,小娜还是在朋友的鼓动下服用了红色的小药丸。为了表现出“合群”,她踏上了与毒品为伴的道路。

我们再来看一个吸毒青少年的自述:2014年10月,是我从初三毕业到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吸食了毒品。当时我班上的一个同学向我借电动车,说要去拿“东西”,于是我跟着他去拿了这个“东西”。之后,我们就回到他的宿舍,当时还有其他三、四个同学。到了宿舍之后,我看到他们把那个“东西”拿出来之后就开始吸,他们还让我试上两口。刚开始我没有试,因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问那个同学,他也只说是“好吃的东西”,并没有具体跟我讲那是海洛因。但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动摇了,一方面我实在是太好奇了;另一方面他们一直在旁边劝我,再加上当时年纪小、比较好面子,不吃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所以我就跟着他们吸了那个“东西”。从这以后,我每天都会跟着他们一起吸毒。当然,我第二次吸食的时候就知道那是毒品了,但除了知道它会让人上瘾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危害。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案,悲剧一直在上演。面对来自同伴的压力,我们真的那么不堪一击、难以抵抗吗?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个体在与群体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实际上是具备主动性与选择能力的,并不是所有个体在与行为偏差者交往时都会卷入到越轨行为的漩涡当中无力自拔,事实上,如果个体在观念上并不认同与之接触的行为偏差者,那么他将不会与其同流合污,与他们交往并不一定导致危害的发生。也就是说,个体的主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交往的结果,只有当个体认同偏差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个体才会落入偏差行为者的行列,从而发生后续的越轨行为。因而,我们观念上的“认同”才是导致偏差行为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陷入同伴压力的困境呢?我们需要在做出选择之前认真地询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是不是真的想和他们一样?

我现在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和他们一样,会发生什么结果?

那样的行为会不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

父母师长会不会因此感到失望?

我的身体和精神会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要知道,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每个人,无论多么依赖群体,也必须独自面对人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面对同伴压力之时,正是你相信自己、独立站起来的关键时刻。也许,你会因此而失去朋友,可那些教唆、鼓动你去做你不愿意、不应当的行为之人,能够算是朋友吗?

说到底,做出每一个行动选择的人,只能是我们自己,坚守内心确信,才是我们作为独立之人的根本所在。当然,如果你不想让场面尴尬,不想立刻终止与同伴或群体的关系,可以用上我们之前提到的说“不”的策略。

总之,我们需要平和地看待来自同伴的压力,知道这种压力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并把这种压力当做自我提升的机会。每一次面对同伴压力,当我们经过发出那一串自我询问之后,我们会更加新晰地看见自己的内心,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价值。因此,每一次敢于在群体中保持自我,发出不同声音,都是我们向成熟、独立迈进的一步。

请记住: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坚持原则问题不动摇,你一定能够机智应对同伴压力!

附件:
网站导航>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营商环境建设局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83381301(网站维护电话)

琼公网安备469028020001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80005  琼ICP备0500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