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星火:那一段被尘封的红色岁月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6-23 分享到: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陵水,海南岛东海岸线上的一座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足迹。东濒南海,南与三亚市毗邻,北接万宁。随着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的轰轰烈烈,人们对这座城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海口,在三亚之后,在博鳌之后。香水湾,土福湾,清水湾这些迅速崛起的名字。似乎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知道了这座也在北纬十八度线上的城市,不单只有我们熟悉的猴岛,不单只有壮观的疍家鱼排。还有这每天都在变化着的街道,还有许许多多已经悄然崛起或者正在飞速崛起中的楼宇。但这些,就是陵水的全部吗?这座城,它曾经的过往,它曾经的故事,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热血与青春的那些名字。我们又可曾知道?

1、 淹没在喧嚣里的记忆;
       这座城,拥有的不仅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些。同样,也有着它不平凡的过去。在椰林镇喧闹的市场深处有着这么一处被民房包围着的建筑。一幢古朴的连外墙都已经失去颜色的祠堂式双层四合院,如果不是因为那经过修缮的琉璃檐瓦透着些许醒目的色彩,也许你根本不会留意这么一个地方。建筑周围的街道不宽,路两边的楼房不高,密密匝匝地排列,都是店铺,人流不断。路面两旁还摆了各种地摊,卖槟榔的,卖早餐的,卖各种小吃的。而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淹没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中的地方,这座在这里显得与这条路格格不入的建筑,已然百年。在85年前,琼崖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创建起来的琼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陵水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正是在这里点燃。这里,好像是已渐被这个时代的90后,00后,甚至于被我们遗忘的陵水苏维埃政权旧址!也是现今的陵水博物馆!
        为什么来到这里,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在走读的路上,有些故事,不能被遗忘,有些历史,不能被遗忘。苏维埃旧址建筑是旧时祠堂式的院落,因原是琼山商会始建于民国十年,是一个外号“黑豆仔”的琼山陈姓商人,牵头和其他人出资合盖的,在当时由于海上的贸易商船都在这附近的陵河码头停靠,一时商贾云集,文昌、琼山、顺德和潮汕等地商人在此开了很多商号并建造会馆, 琼山会馆也是其中之一。会馆共有前、中、后三进建筑,第一进前有一座欧式的抱厦,圆弧顶部。券形拱门下,四根方柱挺立,柱顶佩以狮饰。1926年9月,陵水县农民运动训练所在琼山会馆开办,由此拉开了长达数十载的红色记忆。
       这里还保留着琼山会馆的牌匾,黑底红字,青苔斑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在这喧闹的街头,显得这么格格不入,透着这么一股子苍凉。阳光透洒进院内的天井。柔和的光线把我的脚步引了进来,在这闹市之中,一下子走进了一方静谧,时间似戛然而止。思绪顿时也走进了一条历史的回廊。旧址的院落有三进,分前、中、后三进建筑,围绕着天井,做八间展示区域,展示内容分为琼岛星火、风暴前夜、三打陵水、苏区建设、血染陵崖、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老区巨变八个部分 。记录着整个陵水轰轰烈烈的那场红色的革命运动的故事。顺着指示牌的向导,从琼岛星火,到老区巨变。一张张图片,一页页文献,一件件实物。脑海里的画面似电影般,快速翻动。由黑白到彩色。陵水那段渐被我们遗忘的历史跃然在脑海里。在这时光停顿间,细细品来。史诗般的故事,让心底不觉热血沸腾。陵水河畔的峥嵘岁月,在这座老屋里面,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2、 陵水河畔的峥嵘岁月
       鎏光在时间的长河里飞逝,如果不走进陵水苏维埃旧址。也许我对陵水的印象,只会是现在美丽的海湾,充满风情的疍家渔港,还有这个从容淡然的小城脚步。永远也无法想象,我目之所及的这些美丽的背后,是一曲曲悲歌和峥嵘。是血与泪的不屈与抗争。从黄振士到徐成章,每一个名字,都镌刻在了陵水河畔的每一寸土地。历史也不会将他们遗忘。
       攻打和乐墟,智歼铜岭民团,保卫陵水苏维埃,攻克三亚,攻打万城,血战分界市,藤桥突围,保亭营血案,彭谷园战役。每一场战役,每一次硝烟散尽。从这里开始,我似乎又看见了那点点星火在战场上燃烧,那千疮百孔红旗屹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在新村港畔,在椰林深处,渐渐的燃遍了整个海南岛。

       由于当时斗争形势的变化,苏维埃旧址的农训所只办了一期,时间只半年之久,学员人数也不多,但这批学员在当时的农民运动和后来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以及创建,保卫红色政权的斗争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而以黄振士等人为主导在陵水起义和起义胜利后创建的琼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以黎族人民为组织和领导的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从陵水苏维埃成立开始,标志着琼崖的土地革命进入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新阶段。直至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壮举,它的创建,是琼崖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和建立革命政权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对琼崖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政治上,它推翻封建统治,创建了琼崖第一个工农兵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镇压了一批恶霸地主和反革命分子;没收其财产,并把没收的田契、书约、刑具等集中当众焚毁,宣布土地还家。有力地打击了反动的社会基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琼崖各县造成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各县土地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给特委和工农革命军以有力的支持。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特别是解放了新村港,陵水局势进一步稳定,陵水县苏维埃政府便经常把没收反动分子的财物支援特委。还组织文昌、乐会、万宁等县来新村捕鱼的渔船,把食盐、藤竹、木材等土特产运往北海等地出售,换取军需品支持特委,扩大部队给养。对此,一九二八年二月三日,在《中共琼崖特委给省委报告》中指出:“在暴动时期,用款浩繁,……所靠只有陵水一县,能筹大宗款项,而特委及工农革命军饷项、及购弹费,又大靠该县来供给”。特委文件的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在敌人的封锁围困之下,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给养方面给特委和工农革命军的支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上,陵水这块红色苏区与琼崖各根据地遥相呼应,成为南区武装斗争半年的重要支撑点。当时,东路军驻在陵水。陵水军民曾一度配合徐成章率领的东路军南下占领藤桥、三亚;北上攻打万城,给敌人造成严重威胁。在反“围剿”、斗争中,陵水牵制了敌正规军2个团(33团2个连,一个机枪排,29团2个连)的五百人的兵力,策应和配合了各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共同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在组织上,培养和造就了成批的党政军干部。苏维埃政府一成立就创办工农军干部学校,培养了一批干部。此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也培养了一批干部,其中黄振士、王业熹、王白伦等在斗争中成为特委委员,成为领导琼崖革命斗争的重要骨干。
       在理论上,三次起义,创建政权的革命实践,为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新的例证。陵水是全琼唯一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实现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政权的县,它在斗争中创造出的具体经验,充实和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


3、 革命先锋的红色浪漫;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提起红色娘子军,自然而然的都会想到那万泉河畔的洪常青与吴琼花。但是,大概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洪常青与吴琼花的原型,就是这陵水苏维埃政权的带头人之一的黄振士。央视《走遍中国》曾播过一期《陵水星火》,讲的是黄振士为了革命放弃爱情的故事。
       革命中的爱情,也许正因为多了这份血色,总是带着一种不一样的悲凉与浪漫。在很多人的笔下,在许多人的眼中,这红色的浪漫体现的也是爱情的崇高。在炮火与喧嚣的洗礼下,铁汉也总是侠骨柔情。记得央视的一部纪录片《走遍中国》曾播过一期《陵水星火》,讲的就是黄振士为了革命放弃爱情的故事。我自己也并没有看过,也只能从网络视频及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里简单的回溯,去感受这份崇高的爱情。
       黄振士出身黎族峒主家庭,原名黄福生。八岁进陵水同仁学堂读小学,毕业后被送到府城琼崖中学学习。1919年秋,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转到广东大学文学院深造。在去广州求学路上救了黎族少女吴觉群,二人同去广州读书,共同学习,共同探求救国真理。彼此互相吸引,互相爱慕。回到陵水后,吴觉群担任了陵水女子中学的第二任校长,是黎族的第一个女校长。吴绝群长得漂亮,学了文化见了世面后更是出众。
       1927年,应琼崖党组织要求,琼崖特委在水流坡村宣布正式成立陵水县委,黄振士被任命为第一任县委书记。据考证,当时少数民族任县委书记在全国还是第一例。为了在陵水组织斗争武装准备起义,黄振士首先发动叔父黄国义携带九支钢枪,十四支火药枪和二十多人参加农军。当时文罗的黎族七弓峒主王昭夷有一连人的武装队伍,且武器较好,只要能把王昭夷争取过来,其他的黎族峒主都会应风而聚,在黄振士的多次动员下,王昭夷提出要吴觉群嫁给他作为加入条件。党组织派人做黄振士和吴觉群的工作,二人已相处七年,感情深厚,为了理想,二人同意了。于是吴觉群嫁给了王昭夷当妾,动员王昭夷带领自己的武装加入了农军。

      王昭夷加入组织的动机不纯。革命进入低潮后,王昭夷叛变,并设计屠杀了黄振士率领的陵水独立团,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保亭营血案”,而后伙同围剿部队围攻当时农军驻军的彭谷园。致使陵水苏维埃政权和琼崖工农革命家东路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县委、县苏领导等300多人全部牺牲。50多人受伤被捕,被送往县城当众砍头剖腹,英勇就义。
       这一战,黄振士等三十余人突围脱险。吴觉群第二天知道后,到陵河边找了三天,没找到黄振士,就北上广州寻找,并继续革命,两年后牺牲,黄振士1932年牺牲,海南人将二人的故事视为电影《红色娘子军》这也成为了电影中洪常青救吴琼花一段的原型。


4、吊罗山-父辈们激情燃烧的青春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
       在父亲泛黄的日记本里,记着上面的这么一句毛主席语录。小时候,他总是跟我说:“这段话,记载着他的青春岁月,这段话,燃烧着许许多多与他一样的同龄人的激情岁月。”
       知青,一个只是属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一个只是属于父辈们的字眼。那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在燃烧的一个字眼。知青,是红色印记的一个延续,知青,也是转变和开拓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上不可磨灭的足迹。说起知青,这个中国特殊年代独有的名词,对当下年轻人来说,它的意义可能只是一段历史,但对于那些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很多的知青文学里面,总是会写到一望无垠的黑土地,北大荒。苍凉的黄土高原和白雪皑皑。而在海南,在陵水,同样的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也上演过知青的故事。他们,是我们并不熟悉的吊罗山知青。父亲与叔叔都曾是吊罗山的知青,一直在听他们口述着他们的青春故事,在解放之后,是他们用青春燃起了新的火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因为这句话,注定了他们的青春不会平凡。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情节。才要想到来写吊罗山知青,因为这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有幸在吊罗山林业局的帮助下,请来了一位当时留下在林区的一位72界老知青李平雄,用他简短的口述,让我在回溯了一次那段属于他们,属于吊罗山的历史。吊罗山在上世纪1972开始, 到1977年,先后有四批海口知青上山下乡到吊罗山,他们其中还有来自于广东、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他们都未满18,踌躇满志。人数最多的是73届知青。大多都是南下干部的部队子弟。带着理想,带着满腔的热血,高唱着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走进了莽莽大山。留下了汗水,留下了青春,甚至于留下了生命。在跟李平雄李叔叔聊天的过程中,对于我的很多问题。他都只是淡淡的一笑。他只是跟我说:“那时的人很纯朴,心里想的是为国家分忧,毫无怨言。”伐木很苦,加班是经常的,当时有一句口号叫“两个六点半,中午不休息,晚上加一班”。再苦再累,也是先想着怎么把木材运出山,理想与抱负总是在这样的岁月里经历着煎熬。磨着磨着,把理想与抱负也磨没了,有许多东西,也都只是化作淡淡的一笑而过了。再后来,返乡运动,有很多知青回乡走了,有一些知青参军了,还有一些知青留下来了。而李平雄就是留下的知青之一,我问他后悔吗?他仍然也只是给我淡淡的一笑:“生生死死都在这里了,离不开了。”就像那些走出了大山的知青,即使他们离开了大山,也总是要回来看一看的。因为这大山深处,留下了他们太多太多的记忆,留下了他们燃烧的青春岁月。山上“知青林纪念石“上,每年都会有知青回来为它描红。弹指一挥间,时光悄然流逝,走过中年,岁月却不能抹去历史镌刻在生命中的那几围深深的年轮。那是刻在他们生命圣树上的华彩乐章。
       尽管我很努力的想从与李叔叔简短的谈话中获取的更多,我也很想把属于他们的这段岁月写的更充实一些。我简短的文字,只是努力的想去回溯父辈们的那段燃烧着的青春岁月。却突然发觉,吊罗山和吊罗山知青的故事,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的清楚。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青春无悔,他们的蹉跎岁月,留下了苍凉的记忆;也留下了绵长的思考这大山深处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深深烙上了他们的青春印迹。因为每一个人,都饱含着太多太多的情感,这段简短的文字根本就写不下来。作为一个红色思想的延续,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是这片土地前进发展路上浓重的一笔。最后,仅用一首歌的歌词,来祭奠那段过往。

附件:
网站导航>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营商环境建设局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83381301(网站维护电话)

琼公网安备469028020001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80005  琼ICP备05000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