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将至,你知道陵水有哪些非遗项目吗

来源:陵水旅文 发布日期:2022-06-10 11:04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分享到:
微信
X

    陵水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有22项,其中省级6项、县级16项。

    6项省级非遗项目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藤编技艺、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陵水酸粉制作技艺、黎族方言长调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钱铃双刀舞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跳娘舞、五方舞、苗族婚礼习俗、疍家调等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简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黎族的传统棉纺织工艺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的光辉杰作。

    黎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了以木棉纤维纺织衣着,至今已约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黎族的棉纺以野生或种植的棉花(黎族称吉贝)为主要原料,取其棉花中的纤维,经过纺、织、染、绣四道工艺,织成衣服、锦被、黎幕、花单等产品。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黎族百姓聚居区之一,陵水黎族自治县在多年前就意识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的紧迫性。从2013年起,陵水民族中学就开始在学校开设黎锦兴趣班。近年来,在陵水文体局、教科局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黎锦课程。

陵水黎族藤编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黎族同胞就把自己编织的藤萝筐、粪箕、斗笠在农贸市场上与汉人进行产品交流,于是藤编工艺传入汉人手中。

    藤编工艺有三个流程:材料处理、生产和打磨油漆。首先是原材料的处理,上山采藤,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分类、晒干、入库放存;接着生产作品,开藤、剥开藤蕊、藤皮、造架、编织 (有些产品不需造架),最后,再把产品进行防霉防虫处理,晒干后进行打磨和油漆。

    产品有:手抽、书包、藤箱、藤椅、小儿摇篮、小儿藤轿、箩筐、斗笠、谷围、刀箩、鱼箩、猪笼、粪箕、梅花椅、凤凰椅、仙桃椅、沙发椅和茶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打造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多种产品系列。如:藤制花篮系列、水果篮系列、洗衣篮系列、餐篮系列、酒篮系列和各种款式的高、中、低档家私系列:卧椅、酒吧椅、豪华沙发、梳妆台、悠闲椅、衣柜和书柜。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


    海南的“南海珍珠”是老字号工艺品。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海南岛又是国内较早采撷和培育珍珠的地方。为了能更好获得宝贵的珍珠,我们的先民首创了蚌蛤育珠的方法。

    随着历史进程,海南渔民养殖培育珍珠的技艺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套培育珍珠技术,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特别是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海南陵水的珍珠养殖技术达到了新的巅峰。

    天然和养殖的珍珠经能工巧匠的手工制作,成为美轮美奂的高级贵重装饰品,珍珠还是贵重的药物及用作化妆品、工艺制品。

陵水酸粉制作技艺


    陵水这座滨海城市,其独有的风味小食陵水酸粉,最是让人难忘。

    陵水酸粉属“腌粉”类 (海南“腌粉”的“腌”它指凉拌),所采用的米粉细而长,外观如 “过桥米线” 和 “龙口粉丝”,作为“腌粉”,陵水酸粉与其它海南腌粉有所不同,其腌料既香又酸。喜欢吃辣的人加上一勺陵水特产的 “黄灯笼” 辣椒,更是香、酸、辣三味俱全,十分开胃!

    陵水酸粉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主料主要用米粉、牛肉、鱼饼、沙虫、烫熟的蔬菜 (通常是韭菜和空心菜),佐料主要是米醋、香菜、辣椒和生粉调配而成的酱卤等。米粉的制作工序也颇为复杂,需经过磨粉、挤压、过滤、冷却等几道工序,牛肉干和沙虫干则经过油稍微炸,使其色泽金黄、喷香可口。吃粉时将米粉、牛肉干、沙虫干、鱼饼以及鱿鱼丝、虾米、芝麻、熟花生仁,蔬菜一并置入碗中,加熟花生油、醋、酱卤均匀搅拌,点上少许芝麻油和香菜,一碗色泽鲜艳、浓香可口的陵水酸粉就大功告成了!

黎族方言长调


    黎族长调主要是黎族人家结婚时候的一种对唱形式。长期以来,黎族人家结婚时形成了一个传统,一定要让对方来唱山歌。双方各选出二男二女来对唱,地点在厨房里,双方中间放一张长凳,凳子上面至少要有一碗鱼,代表消灾去邪,年年有余的意思。男方的二男二女务必要在晚上十二点钟前把新娘接出来,到新郎家继续对唱至第二天早上8点钟止。由于时间长,双方为了拉长时间防止冷场就用长调来演唱,其内容为情歌。目前,黎族长调主要分布在陵水、保亭、三亚一带的赛黎集居区。

    黎族长调音调委婉悠长,能增加婚礼的热闹氛围,是黎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钱铃双刀舞

    钱铃双刀舞是陵水黎族哈方言支系族人举行祭鬼驱妖这一民间信俗中表演的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流传于境内的本号、文罗等乡镇的黎村里。

    钱铃双刀舞表演舞者两人,均光身赤脚只穿一条短裤,头上各扎一条红巾,额前插上三支鸡毛,分别握着双刀和钱铃 (钱铃:采用一条长约1米,直径约三厘米的较硬青竹制成,并在竹竿两头挖一个长约13厘米,宽约1.5厘米的穿孔,穿孔中用铁丝穿上钱铃,并两端各系绸带。类似北方的“霸王鞭”) 。

    钱铃双刀舞除了在进行请神驱鬼赶妖,祈求善神庇佑的法事活动时表演,在庆祝丰收等其他节庆中亦会表演,但此时的表演以助兴为主。

    钱铃双刀舞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和寄托而升华,衍生于刀耕火种时期,具有古、奇、险、绝的特征。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跳娘舞

    “跳娘舞”流传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群英乡和保亭县的加茂、什玲等地的黎寨里。

    自古相传,“跳娘舞”原纯系为一种欢庆祝祷性舞蹈,当每年大年初一或十五这一天,黎寨里的村民们欢庆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娘母”牵头,全村甚至邻村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群集至娘母家,宰猪杀鸡,举行集体性的祭祀社神活动。跳娘伊始,由娘母前导,前来者都学着“娘母”的表演动作,亦步亦趋地集体跳起舞来。欢闹狂饮直至通宵达旦方散。到后来,由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种祝祷性的民间舞蹈便逐渐传承演变为祭鬼驱妖性质了。于是, 一旦某黎寨出现瘟疫瘴疠流行或某家遭逢病普,即请来娘母,宰杀幼猪、小鸡,进行驱鬼赶妖,祈求善神庇佑的法事活动。

    《跳娘舞》祭祀性虽然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再现了黎族民间嗜酒欢歌的风貌以及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方舞

    《五方舞》也称《五风舞》流传于陵水县本号、隆广、英州、军田、文罗、提蒙等乡(镇)。是孝黎丧了打斋的一种祭祀舞蹈。

    五方舞表演者5人,一名道公,四个徒弟。舞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道公右手拿佛尘左手提点燃之七星灯,在香案中开始起舞。嘴里不断叨念:“誉公振好青香……等咒语。(请神意思)四位徒弟分别击鼓、锣、镲、铜锣跟着道公后面,道公沿着五方神位顺转,再跳回香案前。意把向天皇发文了,请放亡魂归宗。

    第二步从香案开始,道公与击乐者绕东南西北神位顺转逆转,相联系互穿插,随后在愈奏愈烈的锣鼓声中,加快舞步,旋转数圈。最后,道公忙着七星灯走进丧家居室厅堂,表示死者亡灵魂已在七星灯的照亮引路下回到丧家。舞蹈就此结束。此舞动作简单,但队形复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锣鼓喧天,场面热闹。

苗族婚礼习俗


    海南苗族的婚期一般都挑在一年中农历十一、十二这两个月的农闲季节举行,忌在农历三月结婚。结婚这一天,新郎穿着崭新的民族衣服,帽子鞋袜穿戴整齐,并用一块布蒙着眼睛或用衣服蒙着头,在媒人等众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迎亲。

    到女方家村外时,媒人也换上新衣服,戴上藤制帽子,燃放鞭炮。女方家知道是新郎到了,也燃放鞭炮呼应。村民们都蜂涌到村外,村里的姑娘们在村口拉上横一条竹竿,不让新郎进村。媒人要把一些零钱分给拦路的姑娘们,表示交“开寨费”,新郎才被放入村。

    在拦路对歌讨进寨费的过程中,新娘村子里的妇女和姐妹们开始抢新郎。新郎入村后先到女方家预先选定的一户人家里休息,到傍晚时才到女方家举行婚礼仪式。仪式由媒人折断十双筷子为证婚,表示新婚夫妇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新娘先后向父母、长辈亲属,媒人和亲戚跪拜,然后共饮一杯婚誓酒,众宾客便可开怀畅饮,请酒对歌,直到午夜。婚礼的次日上午,设下专席,由新郎新娘请酒送菜,向参加婚礼的宾客致谢,收受红封,婚宴才告结束。

    苗族有哭嫁的习俗,新娘在新郎来迎亲时哭一次,出门时再哭一次,表示舍不得离开父母。出门时由新娘的堂弟背她出门,一直背到村外,把她放在预先准备好的一张席子上,然后由两个少女陪同去男家。到新郎村子后,新郎和媒人先进家里,由媒人的爱人去寻找新娘,把她带回新郎家。

疍家调


    疍家调,也叫咸水歌或疍家民歌、水上调、水上歌。是源于疍家人民长年累月住在海上自创的一种水上人家娱乐曲艺。

    疍家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疍家调是水上居民的文化遗产,凡疍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疍家人演唱疍家调,它是水上人家喜闻乐听的文化生活。每逢青年男女求偶、结婚、喜庆或老人仙逝诸事,疍家民歌往往令人听之动容、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新村港的疍家人传承和发展疍家调伊始于清乾隆年间,主要来源于广东东莞、顺德、新余、香山等地一带,随着迁入新村港 (原桐栖港) 而流传至此。


附件:
网站导航>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83314816(网站维护电话)

琼公网安备469028020001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80005  琼ICP备05000041号